阜阳公众网 - 阜阳广播电视台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   >   安徽新闻

淮河岸边“东方芭蕾”
2023-06-13 09:12:36   稿件来源:大晥新闻


 6月10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花鼓灯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大皖新闻记者专程前往淮南市凤台县,探访了当地对“花鼓灯”的保护。

花鼓灯:淮河岸边的“东方芭蕾”

6月6日上午,80岁的邓虹从北京回到凤台,在家闲不住,又来到县花鼓灯艺术团,看年轻的演员们排练节目,觉得有不合适的动作时,就会上去纠正指导,让每个演员的动作都更加标准。

邓虹退休后更加忙碌,经常到艺术团指导演员们排练。

花鼓灯曾受到周恩来总理高度赞誉

邓虹出生于花鼓灯发源地之一的安徽省怀远县城关镇,13岁考入凤台县推剧团学习唱戏,后师从花鼓灯艺术表演大师、凤台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灯)代表性传承人陈敬之、花鼓灯老艺人李兆叶等名师,学习花鼓灯舞蹈,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继承创新,成为凤台花鼓灯艺术表演领域的杰出代表人物和第二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灯)代表性传承人。

演员们每天都进行排练。

花鼓灯是集歌、舞、戏为一体的汉族民间代表性表演艺术形式,产生于安徽境内的淮河流域,主要分布在淮南、蚌埠、凤台、怀远、颍上一带,曾受到周恩来总理高度赞誉,被誉为“东方芭蕾”,也有“淮畔幽兰”美誉。

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花鼓灯起源时间在学术界尚无一致定论,但据《凤台新志》载:花鼓灯又叫红灯、故事灯,历史悠久,从宋朝起就有了花鼓灯,主要流行在凤台、怀远、颍上一带,是一种优秀的民间舞蹈。

花鼓灯男角称“鼓架子”,女角称“兰花”,有四百多种语汇和五十多种基本步伐,讲究男女角色配合,着意感情描绘,动作细腻,扇花变化多样,动作内涵丰富。以前的花鼓灯表演多是广场表演,且在夜晚花灯的照耀下进行,这也是花鼓灯名称的由来。后来才发展到舞台表演,使其更具观赏性。

艺术团演员在进行排练。

花鼓灯的表演者一般是劳动群众,随聚随散,演出后又回家种田劳动。正是因为这种深厚的群众基础,才使得花鼓灯得以长足的发展,成了淮河两岸人民特别喜爱的一种娱乐形式。2006年,花鼓灯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淮南最为亮丽的文化艺术品牌。

演员自己维修毁坏的演出服饰。

花鼓灯走出国门赢得荣誉

为解决非遗文化传承中普遍存在的“人走技失”“后继乏人”难题,将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传承下去,凤台县出资建了凤台县花鼓灯艺术团和全国唯一一所以花鼓灯艺术为主要教学的凤台县艺术职业中专学校,将“一团一校”作为文化大县建设的重要抓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活,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参与度,取得了实质性效果,连续多次被中国舞协命名为“民族民间歌舞之乡”,被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

花鼓灯演员们排练都非常认真。

“我们花鼓灯艺术团在国内舞台上频频亮相,大放光彩。其中有五十多个作品和二十余人获国家级、省级大奖,并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和花鼓灯专题片录制的演出。艺校培养出2000多名学生输送到南京军区、天津艺术团、江苏文化厅歌舞团等20多个文艺演出团体。”邓虹说,艺术团还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进行作品创作,在不失传统色彩的基础上又添入了新的创新模式,代表性舞蹈《瞧这帮鼓架子》《千里长淮一条线》《兰花嫂》《鼓乡俏媳妇》《板凳龙》等还走出国门,演员们出访新加坡、阿联酋、美国、塞尔维亚、泰国、埃及等国家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演出,得到了外国友人的一致好评,看到年轻的演员们为国家赢得了荣誉,让她感到很自豪。

花鼓灯演员在戴头饰准备演出。

发挥余热传承传统艺术

“2002年,邓虹老师退休后,我们特意聘任她从事花鼓灯教学工作,凤台县老年大学也聘任她担任舞蹈系主任。”凤台县艺术职业中专学校负责人告诉大皖新闻记者,邓虹还兼任凤台县中老年健身协会等多个民间文艺团体的辅导教师。

记者了解到,作为花鼓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邓虹退休后反而更加忙碌起来,她除了在家门口为繁荣凤台群众文化工作继续发挥余热,还被上海舞蹈学院和上海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等全国多个艺术院校聘任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

邓虹根植于淮河岸边这片沃土,痴迷于花鼓灯艺术,博采百家之长,融各流派之神韵。如今,她在传承“陈氏流派”花鼓灯表演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走出了一条独具个人特色的舞蹈之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自2011年起至今,凤台县花鼓灯艺术团一直聘请邓虹担任该团的艺术顾问。在传统花鼓灯元素的整理、提炼上,力求保护其原有的艺术风格,同时,在不失传统色彩的基础上添入创新手法,力求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指导与编创花鼓灯作品。

艺术团的演员们每天都要练基本功。

记者在邓虹的手机里看到一个记录,是她退休以后带着徒弟们参加的重大演出活动和教学。其中,2022年3月,她前往凤台县李冲回族乡中心学校,商议“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学校增加延时课,从娃娃抓起,无偿传承花鼓灯(兰花),有38名学生报名参加学习;2022年10月,她受邀参加淮南市第二届重阳节诗会,表演花鼓灯独舞节目《淮畔幽兰》,让更多人了解、熟知安徽花鼓灯的艺术形态。

演员们在排练花鼓灯。

大皖新闻记者 张安浩  通讯员 李聪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