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儿女|汪宏昌:救过战友,也被战友救过 |
2023-07-26 10:52:12 稿件来源:大晥新闻 |
大皖新闻讯 “如果不冲出去架天线,电话就打不通,任务就完不成了!”70多年后,再次提起朝鲜战场上的一幕,96岁的汪宏昌老人依旧感慨万千。来自合肥肥西高店的汪宏昌老人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第31团2营5连的一名通信兵,先后参加过著名的马良山战斗、上甘岭战役等。一次执行任务中,为了保障战斗通信正常,汪宏昌只身冲进敌军的枪林弹雨中架设天线,“不怕,怕啥嘞,当时只想鼓劲干!” 参加过的战役非常多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见到汪宏昌老人时,他正坐在轮椅上休息。这段时间,他都是住在大儿子家里。早晚气温不高时,儿子会推他到小区里转一转。 “记得,哪能不记得!”谈起7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汪宏昌立刻打开了话匣子。 1944年,17岁的汪宏昌被国民党军征去做壮丁,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1944年5月,汪宏昌加入了新四军,被编入新四军第九纵队参加抗日战争。“打鬼子,那是要直接拼刺刀的。”一次战斗中,面对日军猛烈的炮火,大部分战友都英勇牺牲了,汪宏昌虽然艰难突围,但脸被日军刺伤,至今留有明显的疤痕。 1951年朝鲜战争期间,汪宏昌随在河南驻扎的解放军31团前往东北,为抗美援朝做准备。在紧急接受新式武器训练两周后,汪宏昌随部队从辽宁沈阳赶赴朝鲜战场,先后参加过著名的马良山战斗、上甘岭战役、秋川里战役等。 “因为我是炮兵通信兵,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去哪里,所以我在朝鲜参加的大大小小的战役非常多。”汪宏昌说,因为在异国他乡,很多山头及地方的具体名字当时都不知道,就是听部队指挥,进行各场战役。 在朝鲜战场上,由于敌我装备悬殊,战斗打起来异常艰苦。汪老说:“敌人的飞机,你的炮弹打过去,它就知道你的阵地在什么地方,那个时候人家都已经先进得很了。”而彼时的我方只能倚靠望远镜进行侦察,武器装备上的不对等导致只能采取“拉跑战术”。“我们是运动的,打过就跑,否则敌人就知道炮阵地在哪、发射位置在哪,战士们随时面临生命危险。” 在描述具体的细节时,汪老手舞足蹈,激动地比划迅速装炮打炮的过程,这已形成他刻在骨子里的肢体记忆。 当问他当时害不害怕时,汪老丝毫没有犹豫,“不怕不怕,怕什么,那时候对这条命是无所谓的。不怕,怕啥嘞,都想打,想着鼓劲干,干到有功了,能不能立功嘛!” 冒险架设天线保通信 作为一名炮兵通信兵,汪宏昌的首要工作任务就是保障炮兵指挥所与炮兵阵地之间的通信顺畅。 1951年,一次执行任务期间,保障两地通信的无线电天线被敌军炸断了,导致指令无法传达。 “失去了联系,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该打炮弹,没有了反攻的能力,最终将会失去阵地,而且会伤亡惨重。”汪宏昌是通信兵,有有线电话和无线电话的架接经验,架接技术在全连也比较突出。 在察觉到情况不对时,汪宏昌拿着事先砍好的长棍就冲出了防空洞。此时敌军的飞机轰炸不停,外面弹片横飞、硝烟弥漫,他毅然决然地冲出去,一心只想把天线接好、把任务完成。刚刚架设好天线、恢复了通信,指挥所的电话就打来了,传达了最新的发射指令!“炮弹打出去了,我们连的任务完成了,我的任务也完成了!”老人激动地说。 后来,汪宏昌被授予个人三等功一次。提到这段经历,他露出笑容,一脸自豪地说:“我那个小本子上都写啦:战斗勇敢顽强,接线动作快!” 汪宏昌及其获得的立功证明书和勋章。 条件再艰苦也要坚持 除了战斗的残酷,战争环境的艰苦也让当年的志愿军战士吃了不少苦头。 为了避免被敌军发现,白天和晚上,志愿军战士们都不敢生火做饭,害怕火光、炊烟暴露自身的行踪,引来敌军飞机的轰炸。“吃饭吃啥?每个人都带有干粮,搞一个布绑一个大长袋子挂在身上,里面装着米、面、馒头等等。饿了就把面吃,没有开水就从河沟、水塘里舀一点水,搁缸子里和和吃。吃过肚子受不了啊,裤子一天到晚都是潮的!”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艰苦的条件下,战士们还需要承担艰难繁重的战斗任务,“那都要坚持,就这样情况下都要坚持!”汪老斩钉截铁地说道。 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上甘岭战役。当时条件非常差,我军粮草不足,生活很苦,又跟敌人打防御战,所以水越来越少,战士们又渴又饿。“没办法,我们连就派人下山从敌人那抢点水回来,但是出去抢水的战友都牺牲了。” 汪老感慨:“在上甘岭战役一个多月受的苦一般人真的是无法想象到的,比我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受的苦都要多。”最终,志愿军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当年和我一起转入炮31团的老战友就牺牲了,就剩下一只鞋了。” 父母以为他早牺牲了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面对美军的炮轰,作为炮兵通信兵的汪宏昌,基本上天天都需要出山洞完成架线任务维护和保障通信。 “普通志愿军战士还可以在战壕里躲一下,而我不可以,并且我还需要背着线和工具,遇到敌情时,躲起来也不方便。”但面对枪林弹雨,汪宏昌从来没有害怕和退缩过。 在执行任务中,汪宏昌的身上多处受伤,“当时炸伤后就自己用布包扎起来,扎紧不给它流血,再继续执行任务。” 有一天傍晚,汪宏昌和一名战友一起出山洞执行任务,头上有飞机扔来炸弹,就扔在战友的身后。“我的战友年龄比我小,我为了救他,转身一把把他拉到我前面,让他卧倒。”汪宏昌的这一动作,救了战友一命,战友最后只受轻伤,但汪宏昌被炸弹溅起的石头砸伤了胸部,至今仍有后遗症。 在秋川里战役中,汪宏昌在执行一次架线任务时腿部受伤。“当时不能走了,最后被我的战友在夜间将我背回了防空洞里,才幸存了下来,捡回了一条命。”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终于宣告结束。1953年底,汪宏昌随部队回国。1956年复员回到安徽老家。 “我离家13年,也没有能和家里联系上。回家那一天,看到父亲在街上买了一口缸扛在肩上,我就迅速地把缸接过来,父亲看到我立刻就哭了。那一刻我父亲母亲都激动得讲不出话了,都认为我在战场上早就牺牲了。” 退役之后,汪宏昌一直投身于家乡建设。无论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都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走在党员阵地的最前线。如今,汪宏昌老人已经四世同堂。每当和儿孙们讲起战场上的故事,他都会教育子女如今和平安宁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要时刻怀有感恩的心。 眼望着窗外,汪宏昌老人一手摇着蒲扇,一手摸着脖子上挂着的灰色布袋,没一会从布袋中掏出一部按键手机,点开看看又关上。记者问他在等谁的电话?他眼睛一眯,大笑着说,“孙子孙女经常会给我打电话,问问我的身体好不好。”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 实习生 潘亦欣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