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公众网 - 阜阳广播电视台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   >   安徽新闻

高考过来人|农家姐弟:高考改变了我们一生
2020-07-06 09:11:30   稿件来源:安徽网

  最艰辛的高考,最幸福的回忆!恢复高考已经40多年了, 今年因为疫情,高考时间从6月7日延期一个月,而在非典疫情爆发的2003年,高考则从7月提前到了6月。 时间在变,不变的是一批批学子们的上 进心。高考前夕,本报采访了3位曾经在7月酷暑下挥汗如雨、奋笔疾书的过来 人,回忆起那段为梦想全力以赴的日子,他们表示,怀念的不是高考, 只是高考前自己努力的样子。


image.png


殷赵霞姐弟与资助者一起。(受访者供图)


  高考改变了无数个体和家庭的命运,对于大山深处的农村家庭来说,更是如此。在安庆市太湖县小池镇一户普通农家,姐弟俩双双通过高考开启了另一种人生——姐姐殷赵霞2001年考上安徽大学,现在是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弟弟殷宗军考上 中国地质大学,如今在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回忆起当年的高考,他们心怀感恩, “个人与时代命运交契,高考使我们想要的未来能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

那年高考记忆犹新

  殷宗军是2003年6月参加高考的。 提起高考,有两件事让他记忆犹新:那一 年是恢复高考制度20多年来全国第一次将考试时间由7月改为6月,整整提前了一个月;那一年赶上非典,全校封闭了几 个月,因此那年备考有所不同。

“2003年初,正式接到通知说高考 要提前,少了一个月的复习时间,开始大家都很紧张,感觉肯定会影响复习效果。”殷宗军说:“不过很快大家心里都接受了,毕竟所有人都少一个月,不影响公平竞争。这个政策倒是让同学们 复习得更加认真,时间抓得更紧了,这可能就是意想不到的效果吧。”

因为非典,在殷宗军的回忆中,备考时学校是封闭的。为了保证学生安全,全校类似军事化管理,除了少部分走读生被规定了上下学的时间内可以出入学校外,住校生一律不让出校门,所 有事情都在学校里面解决。

  和今年的高考生一样,当年所有的考点都安排了测温程序。“如果有学生体温过高,会被单独隔离参加高考。”殷宗军说,所以2003年高考入场的时间提前了,“我们进考场的时候都是排队测温,然后再考试。”

数学号称史上最难

  让殷宗军印象深刻的另一点,是2003年高考数学题目超级难,后来被称为史上最难的一次数学高考。

“当时我所在的考场上,数学刚开考不到半小时就有人开始哭了。考完后,从各个考场哭着 出来的学生特别多。”他说,有的人甚至因为数学考得不好失去了信心,以至于后面的考试都没有参加”,我所在的考场后来就空了两个位子,听同学说其他考场也有类似情况。”

殷宗军是学理科的,他笑称数学不是他的强项。“当时在考场上做到选择题时就发现不对劲, 看了看后面的题目,第一感觉就是很难。”殷宗军说,看完感觉额头在冒汗,心里咯噔一下,“心想 坏了,这次可能要栽跟头了。”这时,他抬头看看考场其他学生,发现大家个个涨红了脸,神情都很 紧张,他瞬间释然了,“题目对大家来说都一样难,无非是整体分数往下降。”很快他就调整好心态,顺利完成了考试“,尽管最后分数还是不够理想,但也没有发挥失常。”

对于今年的考生,殷宗军鼓励大家首先要有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发挥出来;其次是适度紧张,让自己的斗志保持在比较好的状态,切忌过分焦虑,因为焦虑、紧张过度都是影响发挥的大敌。“复习已经结束,剩下的就是在考场上拼心态和发挥了,心态很重要, 好的心态能让人超常发挥。”殷宗军说。

印象最深的是天热

“7月高考,热是最大的感受,其他的印象反倒不太深了。”回忆起当年高考的情形,殷赵霞说,当时县城所有考场都是没有空调的,有的连电扇也没有, 部分条件好一点的考点有吊扇,但考试的时候也是不开的,一是担心噪音影响考生发挥,二是怕风扇把试卷吹得到处飞。“后来改到了6月,对考生来说真是舒服了很 多。不过尽管那时天气很热,也没有发生一例考生因为天热而影响发挥的事情。”

“那时候,我身边的高考生是没有送考一说的。”殷赵霞告诉记者,和现在守候在考点前 黑压压的“送考大军”比起来,他们的父母在家务农,姐弟俩都是独自乘坐公交车去考点的。“我 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高中都是在县城里住校的,高考也是在县城,家长几乎没有来送考的,大 家都觉得很正常。”

“当时还是先估分再填志愿。”殷宗军说:“第一轮估分估得比较马虎,班主任詹诗祥老师觉得我应该不止考这些分,让我重新估。第二轮估分结果比较准,最后跟实际分数只差1分,避免了志愿填报事故。”

“估分也是技术活儿,我就没处理好。”殷赵霞笑着说:“尽管班主任陈俊老师一再提醒,我还是把分数估低了不少,最后选择了安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由此决定了现在的生活。”殷赵霞告诉记者,现在国家政策不断完善,科技也在不断发展,对于高考来说,可以最大程度体现公平公 正,“比如从估分填志愿到知分填志愿就是一大进步;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更使得现在填志愿、查资料比我们那时候更加便捷、准确。”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殷赵霞也参加过高考阅卷,在她看来,计 算机辅助阅卷也使得阅卷质量提高了。

感谢父母重视教育

  作为农家走出的大学生,姐弟俩用知识改变了人生命运,他们对知识的渴求,离不开父母从小的悉心教导。 在姐弟俩眼里,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不可能像现在许多父母那样辅导孩子作业、规划培养成长路线等,但是他们非常重视我们的学习,对我们要求十分严格。”

姐弟俩告诉记者,在他俩上学时,父母经常对他们说:“读书是你们最好的出路,否则就会像我们这样一辈子 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有机会读更多书的父母对于知识怀有敬畏之心,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刻苦学习。殷赵霞说,直到现在她还记得上小学时父亲要她背诵甚至默写每一篇课文,以至于她跟小伙伴们一边玩游戏,一边还在心里复 习没写出来的字。初中时,她和弟弟都住校了,父亲则外出打工,母亲一个人在家操持家务和农活。“为了让我们学习时营养能跟上,妈妈每周雷打不动骑自行车往返几十里给我们送饭菜。”

对于求学路上帮助过他们的人和充满爱心的老师,姐弟俩十分感激“。小学时去县城参加数学竞赛,是校长方 志华骑自行车带我去的,结束后还带我到县里的新华书店让我挑一本书,那是我第一次进新华书店也是第一次有 教材以外的学习资料。”说起昔日老师,殷赵霞依然充满感激、如数星辰:“初中时周末没有课,由于学校学习环境 比家里好一些,我和一些同学经常留校自习,班主任范学文老师看到了,经常把我们带到他家里吃饭。我至今还 记得师母做的西红柿蛋汤很好吃。”小学五年级时,殷赵霞有幸成为太湖县希望工程帮助对象,“当时太湖县教育 局陈武林主任结对子帮助我,多次资助我学费和生活费。其实他那时的经济条件也不是太好。”殷赵霞说。

“高考改变了我们的人生,给了我们实现人生梦想的机会。”殷宗军说,他通过高考进入了全国重点大学,之后顺利读研读博,拿到博士学位后从事着个人喜欢的科研工作,“对于上世纪80年代出生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能享受到的资源是非常贫乏的,高考成了大部分农村孩子最经济、最可行的上升渠道。”

徐静 赵晋齐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刘旸 张晓嵘 钟虹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