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全国文明村镇建设,文明乡风是灵魂,有效治理是基础。阜阳市颍泉区闻集镇以村民为主体制定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依托“银龄智讲团”提升村规民约的影响力,借助“积分制”构建践行村规民约的长效机制,探索出一条“规约引领、多元共促”的文明乡风建设路径,有力推动了文明理念入脑入心、善治德治落地生根。
大家来参与:让村规民约“源于民需、体现民意”
村规民约的生命力源于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共识。在制定或修订村规民约前,闻集镇各村组织村干部、老党员、网格员深入农户家中、田间地头,通过召开“板凳会”“院子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在充分吸纳民意的基础上,各村将收集到的共性问题和普遍期盼,梳理转化为村规民约的具体条目。内容力求实在、管用、好操作,避免空泛口号。
村规民约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和村庄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需求,闻集镇各村定期组织村民代表进行评议,对村规民约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细化和完善,确保其始终与时俱进、贴合实际、富有活力。
“闻集镇各村始终坚持民主协商、问需于民的原则,听民声、定条目、常更新,确保村规民约内容真正反映村民普遍意愿、解决实际问题。”闻集镇宣传委员米会珍说。
“银龄”巧宣讲:让村规民约“从墙上走进心里”
制定好的村规民约,如何让乡亲们都理解、认同并愿意遵守?闻集镇有自己的“金话筒”——“银龄智讲团”。这支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组成的队伍,在村规民约的传播和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乡音土话解深意。智讲团成员生于斯、长于斯,熟稔村情民意,他们不讲深奥理论,而是用最接地气的语言、最鲜活的身边事例,在村头大树下、文化广场的“板凳课堂”上,向村民解读村规民约。他们结合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子,用最亲切的乡音解读条目背后的道理,有效增强了村民的情感认同。
矛盾调解促践行。在日常村务管理和纠纷调解中,智讲团成员凭借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在村民中的威望,主动介入、化解矛盾。团长王振说:“我们在调解邻里矛盾、家庭纠纷时,常常以村规民约为依据,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规’明事,不仅有效化解矛盾,更在实践中强化了村规民约的约束力,引导村民自觉按照村规民约行事。”
文艺演出育新风。有文艺特长的智讲团成员通过编排《抓阄》《说彩礼》《夸媳妇》等节目,巧妙地将农村生活中的“天价彩礼”“婆媳关系”等内容融入剧情中,将村规民约中关于邻里互助、孝老敬亲、抵制陋习的内容,化作三句半的诙谐表演、方言小品的亲切演绎、地方戏曲的悠扬唱段。在掌声与笑声间,可感可知的乡情故事代替生硬的文字,在村民心间悄然播种,沉淀为日复一日的自觉行动。
“积分”激活力:让守规矩从“应该做”到“争着做”
为了破解村规民约执行中可能出现的“动力不足”“难以持久”等问题,闻集镇创新引入“积分制”管理模式,把村规民约中倡导的正面行为和需要约束的负面行为,细化为清晰、可操作的积分项目,并明确赋分标准,助力推动村规民约落实落细,让无形的文明风尚变得可衡量、可累积、可兑换。
实惠兑换增动力。闻集镇21个村均建立了“积分超市”,村民通过参与村庄治理、志愿服务等积累的积分,可在超市兑换实用的生活物品。这种“做好事有回报”“守规矩得实惠”的直观激励,有效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将遵守村规民约从“应该做”转变为“主动做”“争着做”。据统计,2024年,闻集镇累计发放积分5万余分、兑换1800余人次、物品金额7.5万余元。“做了好事,还有实惠的奖励,现在大家都积极主动参与到村庄治理中来了,干群关系融洽了、邻里关系和谐了、乡风民风也改善了。”闻集镇尚营村党总支书记陈军说。
下一步,闻集镇将继续用好村规民约这把“金钥匙”,不断探索完善相关机制,为巩固全国文明村镇建设成果、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