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 > 阜阳新闻

百万亩庄稼吃上“营养餐”
2025-11-21 17:06:19   稿件来源:阜阳日报

初冬,临泉县鲖城镇,泰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发酵车间一大早就传出机器轰鸣声。

铲车启动,将猪粪均匀铺洒在发酵槽中。经过与秸秆混合、微生物发酵、翻抛晾晒等多道工序,3个月后,这些原料将变为疏松肥沃的有机肥,成为农作物的“营养餐”。

“发酵后的有机肥松散、无异味,富含氮、磷、钾和有机质,种出的农产品品质更好。”公司负责人郭军一边介绍,一边指向车间外的运输车辆。他蹲下身,抓起一把深褐色的有机肥,肥料带着淡淡的泥土气息。“以前觉得猪粪没啥用,现在通过科学处理,成了‘香饽饽’。”

目前,他的公司每天能处理约200吨畜禽粪污,原料全部来自临泉当地的养殖户。

不远处的临泉县坤坤养殖有限公司,年存栏生猪6000头。“以前猪粪堆在养殖场周边,像小山一样,一刮风就能闻到刺鼻的臭味。”公司负责人顾坤坤站在新建的封闭式粪污储存池旁,回忆起过去的困境,连连摇头。

2024年,按照“因地制宜、就近配套”原则,当地农业部门指导规模养殖户建设标准化截污池和发酵池,配备专业粪污收集设备,实现粪污就地储存、就地发酵、就近还田。

当时,泰丰生物科技主动找上门来,提出长期收购猪粪的合作方案,让顾坤坤喜出望外。“现在猪粪有人定期清运,还能卖钱。”他笑着说。

在泰丰生物科技的发酵车间,工人们正操作翻抛机,对发酵槽中的物料进行翻拌。

“猪粪发酵温度控制在60℃左右,同时加入玉米秸秆和专用微生物菌剂,既能杀菌,又能促进有机质转化。”郭军介绍,整个发酵周期约3个月,其间要进行5次翻抛,确保发酵均匀。

“你闻闻,现在已经没有刺鼻臭味。”记者凑近,果然只闻到轻微的泥土气味,与未处理的猪粪截然不同。

郭军介绍,公司每年可处理猪粪约6万吨,生产有机肥2.4万吨左右。经过加工处理,每吨粪污附加值提高约400元,目前产品供不应求。

几公里外的临泉县南曹镇家庭农场就是泰丰生物科技的客户之一。农场160亩连片生姜田里,姜苗长势喜人,叶片舒展肥厚,在阳光下泛着光泽。

“今年第一次施用有机肥,种出的生姜表皮光滑、色泽鲜亮,辣味纯正还带回甘,在市场上特别抢手。”农场负责人南平拿起一块刚挖出的生姜,只见姜块饱满、肉质紧实。

他算了一笔账:每亩生姜施用3至4吨有机肥,按每吨450元计算,成本增加约1350元至1800元。但产量提高了约15%,且每斤售价比普通生姜高出0.5元,总体算下来,每亩能多赚1000多元。更重要的是,土壤变得越来越肥沃,农产品品质得到提升。

目前,临泉县粪污有机肥还田应用面积超过100万亩,覆盖小麦、玉米、蔬菜、水果等多种作物,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超过95%,实现了“养殖减污、种植提质、农民增收”良性循环。

为破解技术瓶颈、推动产业升级,临泉县构建了“政产学研用”融合创新体系,与南京农业大学沈其荣院士团队等合作,在生物有机肥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将畜禽粪污高效转化为高品质生物有机肥,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也大幅提升了土壤肥力与农产品品质。

“生物有机肥的核心创新,是在传统粪污有机肥中添加微生物菌剂,通过调配碳氮比,改善土壤肥力。”南京农业大学阜阳研究院有机类肥料试验站负责人官颖介绍,他们研发的功能性生物有机肥,有望攻克长期困扰农作物的“重茬病”(即连作障碍)难题,打破临泉县生姜等农作物“不能重茬”的种植瓶颈。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产业链条,鼓励更多养殖企业、种植户参与进来,同时加强技术研发,提升有机肥生产工艺,让种养循环模式覆盖更多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态动力。”临泉县中原牧业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许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