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看,焊接时焊点要保持连续性,这样作品才能好看。”蹲在安徽铜陵技师学院(以下简称技师学院)操作车间内,生于1999年的盛云亮,正手把手给00后学生讲解焊接工艺技巧。
只比学生大6岁,这样的老师,能“镇”得住学生吗?
要让学生服气,不是靠年龄和教师的身份,而是手中的技术。
九年前,16岁的盛云亮在铜陵市一项技能比拼中脱颖而出,被技师学院相中,随后跟随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教练董留寨学习焊接技术。
训练是乏味的,在充满油墨和粉尘的操作车间里,盛云亮日夜与零件和焊钳为伴,不断重复动作、打磨细节,这也让盛云亮有一双比同龄人更加厚实粗糙的大手。“之前家人也劝过我,觉得焊接太苦,想让我换一个方向,但我只要一摸到焊钳,心马上就能静下来。”盛云亮说。
盛云亮制作的焊接作品。人民网记者 胡雨松摄
钻研却是有趣的。焊接的魅力在哪里?在盛云亮看来,能亲手解决一个个难题,这一过程就让他着迷。为了搞清楚压力容器的焊接方法,盛云亮曾连续数日住在学校里,在车间练到筋疲力尽后,回办公室躺下休息。“一闭眼,脑子里全都是焊点,又赶紧起来回到车间继续练。”在训练的苦日子里,盛云亮把每一次突破都当成乐趣所在,他始终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收获与付出一定成正比。
日复一日,盛云亮训练所用材料超过20吨,也代表安徽省和铜陵市在职业技能赛场上拿下多个奖项:连续三届世界技能大赛安徽省选拔赛一等奖、国际焊接大赛一等奖、安徽省技术能手……
如今,盛云亮从学生变成老师,站上讲台的他,面对同学们一幅幅青涩稚嫩的面孔,仿佛也看到当初的自己,“面对一些难关,我可以传授技巧,但想真正攻克,还要靠同学自己。”盛云亮说。

盛云亮(左)指导同学进行机器人焊接。人民网记者 胡雨松摄
整个11月,盛云亮和同学夏志远都整天泡在操作车间内,一起钻研焊接机器人的使用技巧,从编程到操作,盛云亮毫不保留地给同学传授每一个他所掌握的细节。
“不少企业设备更新升级,越来越多机器人应用到焊接工作中,这也要求技工要不断成长,学习新知识。”盛云亮介绍,铜陵市因“铜”而兴,有不少金属加工企业,这也让自己和本专业的同学们有了更多施展才华、展现技艺的舞台,“企业技术更新和城市产业发展,都离不开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