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位中国科学家的150余件手稿展出 三分之二系首次公开
“笔鉴丹心——手稿中的中国科学家精神主题展”日前在中国科技馆开幕。展览以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入藏资料为依托,展示了100多位科学家的学习笔记、科研手迹、书信手稿等珍贵资料,其中有百余件手稿、照片是首次与社会公众见面。本网记者 韩亚栋 摄
最近,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笔鉴丹心——手稿中的中国科学家精神主题展”在中国科学技术馆展出。展览以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入藏资料为依托,展出了100多位科学家的150余件学习笔记、科研手迹、书信手稿等珍贵资料,其中有百余件手稿、照片是首次与社会公众见面。
新中国科技进步史就是一部自立自强的奋斗史。70多年来,面对外部技术封锁和打压,一代代中国科学家坚持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将现代科学与洗刷民族屈辱、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目标紧紧连在一起,着力攻克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前沿难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当前,科技创新成为大国博弈和争夺主导权的前沿阵地,必须坚定科技自立自强信心决心,坚持主动作为和倒逼驱动相结合,全力做好科技创新这件关乎国运兴衰的大事。
“党把我们当作国家主人,号召我们向现代化进军……我们这些战士还不奋力地战斗吗”
步入展厅,一页微微泛黄的日记拉开了展览序幕。
日记的主人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竺可桢一生写下约1000万字日记。在1956年1月21日这一天,他记录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制订前夕的珍贵片段。”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人才研究所所长杨志宏告诉记者。
1956年新年伊始,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听取中国科学院各学部负责人报告。竺可桢代表生物学地学部进行了汇报,并就学科发展提出建议。在当天日记中,他感慨:“料不到人民政府看科学如此重要。”
一周后,新中国第一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制订工作正式开始。沿着规划的方向,我国“向科学进军”,开启大踏步追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征程。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倡导科学、尊重知识,在政治上信任科技人才,在工作上依靠科技人才,在生活上关怀科技人才。在党的领导下,一代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野,前赴后继、接续奋斗,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综合国力提升、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