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公众网 - 阜阳广播电视台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

高考招生季电诈要警惕
2022-07-06 09:57:43   稿件来源:阜阳日报

眼下,全国各地高考成绩及录取分数线陆续公布,广大考生和家长正在着手了解心仪院校、准备填报志愿,一些不法分子也趁机设下圈套,通过获取考生及家长信息企图精准“套路”,骗取钱财。阜阳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民警王洋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在做好升学准备的同时,一定要擦亮眼睛,警惕高考招生骗局。

纯忽悠:高校招生“内部指标”

王洋提醒,一些不法分子以手中掌握高校“内部指标”“机动计划”“低分高录”“补录”等为诱饵实施诈骗。2021年7月,阜阳警方曾接到市民刘先生报警称,被人骗了2万元。刘先生的儿子当年高考没发挥好,距某二本学校投档线只差几分。通过托熟人找关系,刘先生认识了李某。李某自称和学校校长很熟,可以帮忙,只要刘先生肯花点钱,就可以买到“内部指标”保证录取。在支付2万元后,刘先生却发现,再也联系不到李某了。

市反诈中心提醒,高校招生计划由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统一向社会公布,高校招生录取有严格的工作流程,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考生及家长要高度警惕此类“花钱能买大学名额”的诈骗信息,千万不要存在侥幸心理,遇到疑难问题,一旦谈到花钱解决,肯定就是骗局,一定不要相信。

不真实:“内部数据”纯属造谣

“三分考,七分报。”每年高考志愿填报前,都有中介或网站宣称有所谓“内部大数据”,打出“精准填报志愿、一分不浪费”等广告语,吸引考生及家长一次购买1万元、2万元等不同面额的VIP卡,享受所谓一对一“精准”指导。

王洋介绍说,今年高考结束后,我市部分考生及家长就收到相关广告短信,提醒可通过所谓“内部大数据”分析志愿填报,并要求下载相关APP,购买付费服务。对此,市反诈中心提醒:各地教育部门已经明确表示,没有跟任何社会机构或企业合作,商家所谓的“内部大数据”纯属造谣。对于填报志愿,广大考生要遵从自己实际情况,进行认真抉择。

假乱真:警惕“山寨版”网站

近年来,个别地区和学校的招生部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被一些个人和机构提前抢注,假冒、仿冒高校或官方招生机构和学校网站、公众账号,编造散布虚假信息,考生和家长一旦点击虚假网站链接,就很可能被盗取信息、植入木马病毒,进而损失钱财。

王洋介绍说,近期,市反诈中心接到不少考生及家长电话,咨询收到的链接是否真实。对此,市反诈中心提醒:每年,具有本专科招生资格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都会在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考生和家长可通过登录教育部官方网站搜索查询“全国高等学校名单”,认准“官网”标识,谨防山寨账号或网站骗局。

不要信:提前获知“录取结果”

在高考录取结果公开前,一些骗子还会利用大家不熟悉招生程序等特点,鼓吹自己“上面有人、保证录取”等,公开叫价。有些机构或个人还会向考生及家长散布信息称,有能力在录取结果公布之前获取录取信息,实际上,教育部门是进行网上录取,不会私下打电话。
  对此,市反诈中心提醒,考生及家长应该以安徽教育网以及安徽招生考试网或报考院校的官网网站公布的录取信息为准,切勿听信提前获取录取信息的谣言。

是骗局:提前发放助学金

对于寒门学子,国家都有相应的贷款政策和绿色通道,鼓励和支持入学就读。但在报考或等待录取阶段,部分学生可能会收到自称学校招生办的电话,这时就要提高警惕了。

王洋提醒:学校的奖学金、助学金都需经由学校相关部门严格审批、核实。凡是接到要求以验资、转账、汇款等方式才能发放助学金、奖学金的电话,都要提高警惕。助学贷款信息也要通过高校的官方渠道进行核实。

市反诈中心提醒:考生和家长应通过正规途径了解高校招生录取的政策和程序。骗局虽然花样繁多,但都围绕一个“钱”字,凡是涉及钱财,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轻易将考生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准考证号、银行账户等信息泄露给他人,也不要抱有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