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徽评:“时代楷模”用53本笔记写就“大地情书” |
2025-07-25 15:37:49 稿件来源:安徽新闻网 |
7月24日,当徐淙祥获得“时代楷模”称号的消息传来,在太和县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老徐正顶着烈日,与孙子徐旭东一起在农田里浇水。“大豆、玉米这时候长得快,一天一个样,水肥必须跟上,才能保证产量。”小徐听着老徐的“絮叨”,直点头。 细读他的故事,这位刚刚荣获“时代楷模”称号的老农,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诠释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深刻内涵。53本泛黄的农事笔记,120首通俗易懂的顺口溜,100余项农业新技术,846.84公斤的小麦单产纪录——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农民对土地最质朴的告白。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徐淙祥这句朴实的口头禅,道出了农业生产的真谛。19岁放弃教师岗位扎根乡土,他在农资匮乏的年代创造性地用草木灰堆肥、烟叶水治蚜;担任农技员后,他像对待孩子一样观察作物生长,晕倒在40℃的田间也不改其志。1997年为保大豆试验田,他在洪水中浸泡三天落下终身腿疾;为引进良种错过见父亲最后一面,这些刻骨铭心的牺牲,都化作了他“为种好粮能豁出命去”的铮铮誓言。 在太和县张槐村,村民曾笑话“老徐脑子有毛病”——高温天往地里跑,下雨天也往地里跑。但正是这种“反常”,让他发现了砂礓黑土的改良秘诀,创出“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土壤深耕”的综合治理方案。从“望天田”到“吨粮田”的蜕变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传统农人的坚韧,更是一位“新农人”的智慧。北斗导航播种机、无人机飞防、“空天地”监测网络,这些科技利器在他手中焕发出增产魔力,让“老把式”变身“科技达人”。 徐淙祥最动人的品质,在于他始终记得“饿肚子的滋味”。2010年成立合作社时,他特意保留3000亩“帮扶田”;遇到转型失败的农户常兴铎,他手把手教出个种粮能手;劳模创新工作室培养的4300多名“新农人”,正在广袤田野播撒科技星火。这种“自己富了不算富”的情怀,恰是新时代农民最可贵的精神底色。正如他在给总书记信中写的:“要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这不是口号,而是他用4230亩示范田、30万亩辐射田践行的承诺。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进,徐淙祥的人生轨迹折射着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那些记录着墒情苗情的笔记本,那些传唱在田间的顺口溜,那些提案中关于农业保险、灾害防治的思考,共同编织成一部特殊的“大地情书”。在这封情书里,我们读懂了何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更看到了千千万万“徐淙祥们”用汗水浇灌的粮食安全防线。 当年轻人追问“种地能有什么出息”时,这位72岁“麦王”用行动作出回答: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舞台上,每一寸土地都能长出金疙瘩。这或许就是“时代楷模”最生动的注脚——不必惊天动地,只需脚踏实地,麦穗低垂处,自有生命的丰饶与尊严。(作者 刘纯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