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   >   安徽新闻

安徽合肥:慈善提“温度”,民生增“厚度”
2025-09-23 10:26:13   稿件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在合肥市包河区方兴社区,年近九十的徐爷爷一度觉得自己去养老院的愿望“遥不可及”。独居、视力不佳、经济拮据,仅靠微薄补贴生活,让他根本无力承担养老院的费用。

但几个月后,他的补助标准提高了,残疾补贴也办下来了,社区还帮他联系好了养老院,每日有志愿者上门看望,崭新的轮椅也送到了家中。

徐爷爷生活的转变,源于社区细致入微的慈善服务,更源于合肥市正在推行的“四善一体”社区慈善建设——一套以社区慈善基金、慈善项目、慈善类组织和慈善人才为主体的基层治理模式。

彼时,社区工作人员在了解到老人困境后,考虑到老人眼睛不好,便第一时间联动残联部门,为老人办理残疾鉴定申请,陪着老人跑医院、做检查……

最终根据老人为“视力二级残疾”属于重残这一结果,社区及时为老人调高最低生活保障金,由原来每月仅281元提高到934元;同时,将老人纳入残疾人“两项”补贴待遇保障,每月额外发放补贴560元。

这让老人的生活有了更坚实的经济保障,入住养老院的愿望也从“遥不可及”到“触手可及”。

方兴社区的做法并非孤例,走进合肥高新区红枫社区慈善综合体,又是另一番景象。李阿姨正在领取节日慰问品,志愿者小张则手把手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一旁,“家长喘息计划”为孤独症儿童家庭提供心理支持和临时托管,受助者小明爸爸说:“终于能喘口气,社区帮了大忙。”

这些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场景,共同勾勒出合肥这座城市基层慈善的生态画卷。

合肥作为常住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治理单元大、需求多元。单纯依靠政府力量已难以覆盖所有群体,尤其是那些政策保障之后仍面临困难的人群。于是,社区慈善成为补齐民生短板、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一环。

8bcf6718-c2d9-4ad7-9c3e-d1c3fb362e83.png

合肥新站区的社区志愿者上门为困难老人送生活用品。合肥市民政局供图

记者注意到,合肥的做法先从资源整合入手,通过设立社区慈善基金,广泛动员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等多方力量捐助,目前已设立1393支社区(村)慈善基金,筹集资金3085万元。这些钱被用于帮扶像徐爷爷这样的困难群体,也用于开展“明亮行动”“未来包”等小微慈善项目,从助老到护幼,从物质支持到精神慰藉。

除了资金,人和机制也很重要。合肥培育了1800多名社区慈善劝募员,他们不是社区干部,多是社区里有公信力的退休人员、企业家或热心居民。与此同时,全市注册志愿者达数万人,依托积分制等激励机制,越来越多人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服务落地的关键在平台。合肥建成各级党群服务中心2600余个,依托这些阵地建立304家慈善服务综合体,整合慈善超市、服务接待、文化活动等多种功能,居民可以在这里点单提需求,志愿者和爱心企业接单响应,形成快速有效的服务闭环。

8a5b51eb-9d1f-4e96-8f07-77058fab0bf9.png

红枫社区慈善调解队进行矛盾调解。合肥市民政局供图

一来二往,一个个小而美的慈善项目因此生根发芽:瑶海区有“窗帘之约”,志愿者每日以窗帘为号确认独居老人安全;蜀山区推出“蜀童花开”,帮扶困境儿童;长丰县开展“幸福来敲门”,包河区有“香樟树下唠家常”……

目前,全市已打造这类慈善品牌项目800个,全市累计帮扶困难群体超过万人次,慈善捐赠同比显著增长,各类微公益项目年服务居民数以万计。

如今,徐爷爷已顺利入住养老院。他说,“没想到社区为我一个人忙前忙后。”而这,正是合肥“四善一体”社区慈善希望实现的——让每一份困难被看见,让每一个求助有回音,让慈善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


                     人民网记者 吕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