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万尾鱼苗跃入长江 |
| 2025-11-07 08:59:48 稿件来源:大晥新闻 |
大皖新闻讯 11月6日上午,桐城市鲟鱼镇杨棚渡口,一尾尾活蹦乱跳的鱼苗顺着滑道欢快地涌入长江,它们将在这里安家。11月6日,以“携手开展增殖放流,共护江河生物资源”为主题的引江济淮年度增殖放流活动在桐城市鲟鱼镇杨棚渡口正式启动,为长江水域生态修复与江豚保护注入新的活力。
珍稀鱼种“亚洲美人鱼”入江 与去年相比,2025年的放流活动在物种选择上实现了重要突破。本次放流在继续保持80万尾总规模的基础上,特别增加了胭脂鱼等珍稀特有鱼类的放流数量。胭脂鱼被誉为“亚洲美人鱼”,是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本次放流的鱼苗都经过严格筛选和科学培育,确保它们具备在长江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的能力。”安徽省引江济淮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胭脂鱼种群恢复对于长江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鱼苗入江后,将有效补充长江及其支流的渔业资源,修复食物链结构,保护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 专业放流站承担放流任务 位于枞阳引江枢纽附近的鱼类增殖放流站于2024年建成投入运行,这个专门设施成为引江济淮工程生态补偿体系的重要一环。 该放流站承担着每年80万尾的鱼类增殖放流任务,为维系工程沿线及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增殖放流站不仅负责鱼苗培育,还开展相关科研工作。”放流站技术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正在研究不同鱼种在长江水域的适应性和生长规律,为后续放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省引江济淮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增殖放流活动是工程积极落实环评批复要求,恢复水生生物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之一。 为江豚提供更丰富的饵料来源 这次放流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长江旗舰物种——江豚提供更为丰富的饵料来源。 专家介绍,江豚主要以小鱼为食,特别是体长15厘米以下的小型鱼类。本次放流的鱼苗规格正好符合江豚的捕食需求。 “这些鱼苗入江后,将沿着长江扩散,成为江豚的‘移动粮仓’。”参与活动的生态专家表示,通过增殖放流修复食物链结构,能为江豚创造更适宜的生息繁衍条件。 近年来,随着长江大保护的深入推进,江豚在安徽段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加。本次放流将进一步改善江豚栖息环境,助力长江江豚种群恢复。 生态承诺年年兑现 本次在杨棚渡口举行的增殖放流活动,是引江济淮集团履行的又一次大规模生态承诺。 2024年,该集团已成功放流80万尾鳊鱼、鳙鱼、鲢鱼等鱼类。2025年在继续保持放流规模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了鱼种结构。 省引江济淮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增殖放流通过向公共水域投放活体水生生物,能够优化生物群落结构,对维护水域生态平衡、改善水质、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该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定期开展增殖放流活动,为再现“鱼跃豚欢”的长江盛景贡献力量。 大皖新闻记者 刘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