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   >   安徽新闻

阜南县:这个村室变成了纳凉点和“情报站”
2025-08-05 08:41:25   稿件来源:阜阳公众网

大皖新闻讯  盛夏的皖北,烈日炙烤大地。阜南县王化镇张集村党群服务中心会议室内却是一片清凉。长桌旁,村民们边乘凉边唠家常,孩子们安静地看书、写作业,免费的茶水随便喝……这个往日严肃的村民议事场所,如今成了村里最热闹的“避暑胜地”。

“村干部在走访时发现,一些老人家里没空调,甚至连电风扇也没有,我们就想给老人们提供一个避暑纳凉的场所!”张集村党支部书记徐如贺回忆说。7月初,张集村里决定开放村里的会议室,村民可以来这里避暑纳凉。

会议室开放后,村干部们又发现了新问题:有老人因要照顾放暑假的孙子孙女不敢来,有老人因为庄稼需要浇水不能来......很快,党群服务中心办起了免费暑期托管班,让一老一小都能够安心避暑。随着避暑人群越来越多,小小会议室成了村情民意收集站。村干部每天抽人轮流值班,边服务边听诉求:独居老人需要代买药品、空巢老人的庄稼需要浇水抗旱……

ea774226-75e8-425d-aae8-3a217422ed4b.png小小村室成了孩子们避暑学习的乐园

80岁的庞金榜子女都不在身边,自己没法给庄稼浇水,他向徐如贺说了眼下的困难,徐如贺带着党员志愿者帮他把庄稼都浇了水。

“只要乡亲们有需要,我们就应该想办法解决。”徐如贺说,能解决的,当场就办;暂时办不了的,就把政策解释透彻。徐如贺发现,以往憋着的“小疙瘩”,在群众的避暑聊天种竟然被悄悄化解了。

“村室本来就是乡亲们开会商量村务的地方,开放村室,不仅能让乡亲们有个聊天聚会的凉快地儿,也能及时了解乡亲需求,解决群众难题!只要群众有需求,我们就坚持下去!”徐如贺说。

记者手记:以初心“凉”策 , 赢民心“热”评

“能解决的当场办,难办到的讲明白。”群众纳凉时吐露的“牢骚话”,成了干部解决问题的“任务单”;以往需要上门摸排的民情,如今在家长里短中自然浮现。

张集村的实践给人以启示:基层治理的创新,往往就藏在对群众需求的细微体察中。严肃的会议室变身“乡亲避暑站”,体现的是服务理念的转变——公共空间应是群众“用得上、愿意来”的共享家园。更难得的是,村干部把纳凉点变成了移动的“民情哨所”,在摇扇喝茶间捕捉治理盲点,把被动响应化为主动服务。

屋内清凉与屋外酷暑的对比,恰如干部作风与群众期待的同频共振:群众需要一片阴凉,干部就撑起一片绿荫;群众心里堵着“热疙瘩”,干部就用真心换来“凉处方”。这种“一凉一热”背后,是“把群众小事当大事办”的为民情怀。

清风习习,何惧暑热;民有所呼,必有所应。这样的“初心凉策”,值得更多地方品读。

大皖新闻记者 张洪金

编辑 崔恒